Saturday, October 17, 2009

”我是牛仔啦“ 制作札记(一)

文/恴全
                                   
牛,不是,不是從牛開始的,而是從印度人這個族群開始。

當然很希望可以看這片子中看到這片土地上的各種族群,所以,就訂下個目標,希望可以朝這方向達成。當然,我們是一點把握都沒有,因為精彩的可以感動我的個案不好找啊,就算找到也不好說服對方。
當初副導知道那裡有一間印度人的養牛埸,就走進去打聽,從工人口中得知牧場主人八歲的孩子在假日都會到來幫忙,於是拿了電話就開始聯絡,對方很爽快的答應了,約好見面的時間。
第一次見面拍攝,我們就遇到了苦頭,他父親很熱情的叫我們拍這,拍那,也問我們他們需要如何配合,但就是不讓我接近孩子,只要我有什麼問題提出來問孩子,他就搶著回答,逮到他父親不在身邊的機會,我就和他聊天,才發現他不會說,不會聽馬來話,只用懂他自己的母語,這樣一個發現讓我為儍眼了,這要怎麼拍?怎麼訪問呢?因為我們都不懂淡米爾啊!總不能一直要他父親翻譯吧,因為我們發現,只要向孩子提出問題,請他翻譯,他會直接告訴我們他的答案,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孩子的想法,許多時候也根本不問孩子,要不然呢,就是問了孩子後,也不等孩子回答,就用馬來話回答,要他孩子跟著他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的對著鏡頭念,天啊,那結果也不是孩子的想法啊,最後,我唯有要求他父親用孩子用淡米爾問,孩子再用他的母語回答。
第一次拍攝回去後,自己在車上想,住在馬來西亞的人,為什麼還有不懂馬來話的呢?其實,再往深層的想,這又有什麼好奇怪呢?我們華人不也是一直在用力的捍衛我們的華語嗎?許多八歲的華人孩子,也無法用馬來話跟外人溝通吧。況且,如果一名印度人孩子在節目中是用馬來語而不是用他的母語,那也許會更多人提出疑問或是不解吧,尤其是對母語這字眼特別敏感的華族。

因為這個新的出發點,讓我有個念頭,要把這一集的重心擺在印度文化傳承這塊上面,這也是我多次跟這家人接觸之後,從他們身上切身感受到的。

比如,這是一座傳了四代的牧場,而牧場裡又有一座百年印度古廟,而養牛,或者牛也是印度人的信仰或是文化中心,基於這種種的點,連起來就足以完整的圈出印度文化傳承,或是牧場傳承這個點。

如此調整後,我利用了一些元素把這主題帶出,比如我要知道這孩子有沒有意願傳承下這座牧場?然後,可以利用母牛生小牛這樣一個符號來表示傳承,而他到廟裡進行印度人傳統的祭祀,和用他們牧場牛奶當祭品的風俗,正可跟他們牧場拉上關係,最後,參與他們拉牛隻去為印度人新居入伙儀式,整個內容算是相對的完整了。

所以,這一集的內容是扎實的,當然,也給我帶來了許多跨族文化上的衝擊,我們一直說印度人對牛如何如何的崇拜敬重,如果不是我親身去體驗,我真的很難去相信他們真的可以容忍,或者是說崇拜牛隻到這樣的地步,連牛的糞便都可以當寶一樣收藏。
每一次去拍攝回來,我自己心中都會對自己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真的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嗎?我們真的有把心拿出來去用心諒解去認識其他族群嗎?如果有,為什麼我們會對他們的種種生活那麼陌生?甚至是一無所知,我想,今天族群會有如此大的隔閡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華人一直都在為自己爭取權益,而不是為弱勢的族群,我們一直都害怕被傷害,而選擇關起門來,學會不理不問也不去關心,連自己種族的事我們都刻意去冷漠以對,何況其他族群,對於宣傳說我們有多麼豐富的多元文化,但我們自己卻都不想去了解,對印度人也許就停留在印度煎餅,大寶森節和頭上的那顆痣,而對馬來人的了解也許就只是回教,不吃豬肉和開齋節如此而已,就真的只有這些嗎?一個馬來西亞會是像片2020年宏願一樣,不過是個空洞的口號嗎?
因為這一集,讓我自己真真切切的必須去面對一些自己長久以來的謬誤,也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長久自以為自己很了解他族,很包容他族想法,原來,一切都是膚淺得令人發笑。

“我是牛仔啦”节目介绍 (播映日期:18/10/09,星期日,晚上10时)
“我是牛仔啦”Kisheintaraan相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