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恴全
下来两集的内容会是以这片土地上最原始的主人﹣﹣原住民为主题。
当初想把原住民当成其中一个方向是因为他们也是马来西亚的一份子,套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是,他是一个马来西亚中的资深成员呢。
虽然知道这会不容易,但却没有想像过这会是那么的困难,知道有这么一间原住民宿舍,在联络上神父道明来意,他给我的回答是,你先来看看,先去了解再说吧!言下之意是不是我让不让你拍的问题,而是怕我自已会知难而退。
记得第一次约好到她们宿舍,那时这群学生还没放学,在等待学生放学的当儿,神父大至跟我讲述了这所宿舍的起始,也顺带了解我们所要拍摄的内容及需求,我说我要找一个个案,以她为中心做追踪拍摄,他听后,脸上露出为难的脸色对我们说,原住民是很怕生的,如果要达到我们的要求,恐怕很难达成,而且她们语言掌握能力也不是很好,许多时候是不能用马来文去表达她们的意思。
听了他给的回馈,心冷了半截,看来我对这族群了解实在太少了,顶多也只是文字上的认识,怎么可能掌握得了这个题材呢?这是不是必须放弃呢?
反正来了,就先看看吧,放学时间到了,马路上一条长长的队伍,整齐的排列著,鱼贯而行,只见她们慢慢的走上斜坡,神父跟我说,她们回来了,那时,心情可是非常紧张,一来是自己从来没试过那么近距离接触原住民,对原住民的印象是停留在小时的记忆,因为那时村里总在某段时刻,有一大群原住民走进村子采购日常用品,她们皮肤比马来人黑,有著像非洲人一样卷卷小颗粒的头发,大大小小的成群走进村子,因为是如此那样陌生的情景,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神父说,不如先去跟她们握个手,打声招呼,让她们认识我们,减轻她们对我们的恐惧感,当时自己的直觉反应是,我们什么时候变得那么可怕了,神父跟每一位走上来的小朋友介绍我们,然后请我们跟她们逐一握手,当时,看到她们的神色跟眼神,自已好有罪恶感,因为眼前那些小朋友的神情是多么的恐慌及畏惧,但又不能不跟我们握手,天啊,我真的是可怕的怪叔叔啊!
她们把书包放好,就准备吃午餐了,当时我的摄影机也开工了,她们一看到这机器,神情更是紧绷起来,神父说,她们是没有见过摄影机的,其实当天的拍摄我心理有个底了,知道画面是不能用的,当时只是要让她们熟悉摄影机,并且可以观察看那一位小朋友对摄影机的反应没有那么抗拒。
老实说,那一次的观察结果是失望的,在四十多人里面,我们竟然找不到一位适合的拍摄对象,她们用餐结束神父说不如到她们其中一个部落去看看,我想也好,至少心里有个底。
神父出动他那辆四轮驱动的越野车载我们到部落去,那还是我第一次坐在四轮驱动车后座,在一路颠簸震荡的状况底下到达部落,那过程虽有些害怕,但也总觉得比在海中来自得稳当多了,至少那种感觉是在陆地上的。
十多分钟的车程,抵达目的地,那个部落就是影片第六集中的那个,我们到那里,只看到整个部落静悄悄的,只有老人跟未到学龄的小孩,粗略巡视了一遍,心里大至有个底,部落中的人看到神父到来,都会出来打招呼,而看到我们就陌生了,她们脸上都有些害羞,那是因为她们不常跟外界接触的结果。 那一趟的第一次和原住民接触总算结束,到底要不要拍?拍不拍得成?怎么去进行?这样的问题跟决定又丢回到我身上了。
写到这里,我必须要说,公司这次给了我的空间非常大,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们有在AEC本地圈中看过两集用非华人语言或是非华人的节目吗?更重要的是,内容及主角是非华人,这是我必须要心存感谢公司放手让我去做这样的题材,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孩子的个案不只是非华裔,更是非马来西亚人,那是缅甸外籍难民,公司都放手让我去拍摄这样的题材,最终这个题材虽然拍摄了,但还是舍弃没播,但不管如何,本地圈也真的要变成一个真正的本地圈了。
還是回來再談這一集的拍攝吧,我相信人是感情動物,陌生到熟悉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們之後一而再,再而三的到那裡,跟她們打成一片,請她們吃東西,替她們拍照再沖洗給她們,跟她們學原住民話,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的努力,只為了減少她們對我們的防衛心,於此同時也在找一個有代表性的孩子,畢竟我不是記錄她們的宿舍,而是從孩子身上去挖掘她們的故事,再由她們身上看到或是得到某些啟發,畢竟在這片土地上,每個人,每個族群都有屬於她們自己的故事。
我们前前后后换了至少四个孩子,一些在外表上适合,但却不能表达,或是羞于表达,有些是表达能力好,但却不是住在部落,而是住在由政府组建的平地区,一些是住部落,也可以表达,但样子看起来太大了,而有些都适合,但部落要坐四个小时的摩多车才到,而我的设想是一集放在宿舍,一集重心则锁在部落,想要比较一下山上跟平地间的落差。
会做如此的比较及设计纯粹是因为在她们心中,部落是比一切都重要的,而在外人眼里,那里是落后的象征,而文明社会是她们目前要积极去适应跟学习的,宿舍则成了这两个世界的交界处,她们就在这交界处受尽一切的矛盾煎熬,她们要学习用厕所,要刷牙用牙膏,要学会看时间,跟著时间表做事,也要学习上学,学习学校的一套纪律,这是她们过去在部落所没有过的行为及思想,当所谓文明社会的规范条款全摆在她们眼前时,试问她们要如何去说服自己去否定,过去在部落那一套,她们父母祖辈所教她们的那套,完全没有用,都被推翻掉,而且是落后不文明的呢?而她们假期回部落时,又该如何调整自己呢? 别忘了,她们全部都是不过五岁到十二岁的孩子。
她们目前就读一间华小,这所学校是一所微型小学,学生人数每况日下,前些时候只剩下三四十人,三年前,因为这一批原住民的就读,人数才有了起色,过去我们看到的新闻是偏远地区的华小马来学生比华人学生多,现在我看到的是原住民差不多比华人学生还多,有一些班级,原住民学生就比华人来得多了。我在想,如果不是这为数四十多人的原住民入读,真不知还能不能保住这所华小呢?
只是原住民就读华小,学中文,交华人朋友,这样她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挑战呢? 我想大家会很好奇,为何最终选上了suci成为这一集孩子代表,其实,我是被她那天生卷卷的头发吸引的,如果以对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来说,她们卷卷的头发的确是一个特征,加上她带著少许忧郁的眼神,最终我选择了她,当然,对于才九岁的她,我不会奢求她的表达能力有多好,但胜在她够真,喜怒哀乐,所以情绪都直接表现出来,当然,她的性子也让我们拍摄期间,吃尽苦头,因为她可以这小时可以理你,下小时会不让你拍,也不想跟你讲话,总之,这两集是一个痛苦的抗战,也让我自己上了一堂课,对这片土地上最原始的主人多一份了解,过去我会认为说,自己有多了解这块土地,有多了解这里的种族,今天,我却要说,我所知道的是那么的少得可怜,肤浅得让人发笑。而这一群孩子的勇敢却又那么的让我感到敬佩,她们年纪小小,要面对的不止是跟父母分开,更是一场文化清洗及冲击的过程。
当然,我不能在此评值或是下定论这样的洗礼对她们是好还是坏,但如果一味的放弃本身所拥有的,拼命往外学习,而没有内省的过程,那对原住民来说,也许会一场失根的浩劫。
“山脚下的生活”节目介绍 (播映日期:13/9/09,星期日,晚上10时)
“山脚下的生活”Suci,Nurhaliza,Judia相集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