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来两集的内容会是以这片土地上最原始的主人﹣﹣原住民为主题。
.jpg)
.jpg)
.jpg)
听了他给的回馈,心冷了半截,看来我对这族群了解实在太少了,顶多也只是文字上的认识,怎么可能掌握得了这个题材呢?这是不是必须放弃呢?
反正来了,就先看看吧,放学时间到了,马路上一条长长的队伍,整齐的排列著,鱼贯而行,只见她们慢慢的走上斜坡,神父跟我说,她们回来了,那时,心情可是非常紧张,一来是自己从来没试过那么近距离接触原住民,对原住民的印象是停留在小时的记忆,因为那时村里总在某段时刻,有一大群原住民走进村子采购日常用品,她们皮肤比马来人黑,有著像非洲人一样卷卷小颗粒的头发,大大小小的成群走进村子,因为是如此那样陌生的情景,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神父说,不如先去跟她们握个手,打声招呼,让她们认识我们,减轻她们对我们的恐惧感,当时自己的直觉反应是,我们什么时候变得那么可怕了,神父跟每一位走上来的小朋友介绍我们,然后请我们跟她们逐一握手,当时,看到她们的神色跟眼神,自已好有罪恶感,因为眼前那些小朋友的神情是多么的恐慌及畏惧,但又不能不跟我们握手,天啊,我真的是可怕的怪叔叔啊!
.jpg)
老实说,那一次的观察结果是失望的,在四十多人里面,我们竟然找不到一位适合的拍摄对象,她们用餐结束神父说不如到她们其中一个部落去看看,我想也好,至少心里有个底。
神父出动他那辆四轮驱动的越野车载我们到部落去,那还是我第一次坐在四轮驱动车后座,在一路颠簸震荡的状况底下到达部落,那过程虽有些害怕,但也总觉得比在海中来自得稳当多了,至少那种感觉是在陆地上的。
十多分钟的车程,抵达目的地,那个部落就是影片第六集中的那个,我们到那里,只看到整个部落静悄悄的,只有老人跟未到学龄的小孩,粗略巡视了一遍,心里大至有个底,部落中的人看到神父到来,都会出来打招呼,而看到我们就陌生了,她们脸上都有些害羞,那是因为她们不常跟外界接触的结果。 那一趟的第一次和原住民接触总算结束,到底要不要拍?拍不拍得成?怎么去进行?这样的问题跟决定又丢回到我身上了。
.jpg)
還是回來再談這一集的拍攝吧,我相信人是感情動物,陌生到熟悉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們之後一而再,再而三的到那裡,跟她們打成一片,請她們吃東西,替她們拍照再沖洗給她們,跟她們學原住民話,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的努力,只為了減少她們對我們的防衛心,於此同時也在找一個有代表性的孩子,畢竟我不是記錄她們的宿舍,而是從孩子身上去挖掘她們的故事,再由她們身上看到或是得到某些啟發,畢竟在這片土地上,每個人,每個族群都有屬於她們自己的故事。
我们前前后后换了至少四个孩子,一些在外表上适合,但却不能表达,或是羞于表达,有些是表达能力好,但却不是住在部落,而是住在由政府组建的平地区,一些是住部落,也可以表达,但样子看起来太大了,而有些都适合,但部落要坐四个小时的摩多车才到,而我的设想是一集放在宿舍,一集重心则锁在部落,想要比较一下山上跟平地间的落差。
.jpg)
.jpg)
只是原住民就读华小,学中文,交华人朋友,这样她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挑战呢? 我想大家会很好奇,为何最终选上了suci成为这一集孩子代表,其实,我是被她那天生卷卷的头发吸引的,如果以对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来说,她们卷卷的头发的确是一个特征,加上她带著少许忧郁的眼神,最终我选择了她,当然,对于才九岁的她,我不会奢求她的表达能力有多好,但胜在她够真,喜怒哀乐,所以情绪都直接表现出来,当然,她的性子也让我们拍摄期间,吃尽苦头,因为她可以这小时可以理你,下小时会不让你拍,也不想跟你讲话,总之,这两集是一个痛苦的抗战,也让我自己上了一堂课,对这片土地上最原始的主人多一份了解,过去我会认为说,自己有多了解这块土地,有多了解这里的种族,今天,我却要说,我所知道的是那么的少得可怜,肤浅得让人发笑。而这一群孩子的勇敢却又那么的让我感到敬佩,她们年纪小小,要面对的不止是跟父母分开,更是一场文化清洗及冲击的过程。
.jpg)
.jpg)
“山脚下的生活”节目介绍 (播映日期:13/9/09,星期日,晚上10时)
“山脚下的生活”Suci,Nurhaliza,Judia相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